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46篇
  免费   2748篇
  国内免费   466篇
测绘学   242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0856篇
地质学   1679篇
海洋学   163篇
天文学   260篇
综合类   988篇
自然地理   4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408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338篇
  2018年   408篇
  2017年   407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462篇
  2014年   579篇
  2013年   587篇
  2012年   565篇
  2011年   633篇
  2010年   602篇
  2009年   839篇
  2008年   612篇
  2007年   693篇
  2006年   674篇
  2005年   670篇
  2004年   609篇
  2003年   602篇
  2002年   507篇
  2001年   459篇
  2000年   416篇
  1999年   350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315篇
  1996年   325篇
  1995年   287篇
  1994年   277篇
  1993年   213篇
  1992年   173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5篇
  1954年   5篇
  1905年   1篇
  1900年   1篇
  1880年   2篇
  1877年   2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随着国内外大跨桥梁特别是跨海桥梁建设的迅速发展,沉井基础在桥梁基础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沉井基础作为1种刚性基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然而震害实践表明沉井基础在地震作用下也并非万无一失。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桥梁沉井基础的震害特征发现,沉井基础的地震破坏与桩基础有显著差异,且与埋置深度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沉井基础的破坏机理及地基承载力与静力作用下明显不同,但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总结和对比了现有几种沉井基础-土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并分析了几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同时也归纳和对比了各国抗震规范对桥梁沉井基础的基本规定、适用范围、计算方法和构造规定等方面的内容。最后结合现有的研究现状对沉井基础抗震性能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此外,随着我国跨海、跨江及跨库区大跨桥梁建设的发展,地震力和波浪力等多灾害因素共同作用下深水沉井基础桥梁破坏机理及设计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2.
利用云南11个地磁台站的秒采样观测数据,计算和分析了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值Yzh在2019年8月13日、14日通海MS5.0地震前及2019年9月8日墨江MS5.9地震前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地磁台站Yzh值的幅度在震前会出现同步增强现象。而与以往的极化震例研究相比,Yzh值的高值异常在震前出现时间要更早些,可能会在震前2~5个月出现,距发震时间越近,产生的异常幅值可能越大,异常持续时间也越长。同时,研究还发现2次地震主要发生在异常空间等值线的高值区内,尤其在零值阈值线附近,这可能对今后发震地点的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比异常产生时段内的Dst指数,认为该高值异常并非由空间电流体系所引起。  相似文献   
43.
在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野外调查研究中,在其奔戈- 村戈段开挖了两个探槽LT1301和SLT1204。在对两个探槽上所揭示出的古地震事件进行详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所获得的10个OSL年代样品和13个14C年代样品的测试年龄,对理塘断裂带北段的古地震事件发生时代进行了厘定。结果表明2个探槽共揭示出至少4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小规模的探槽LT1301仅揭示出1次古地震,可能为发生于公元1729年的历史地震,或是可能发生于距现在950a~1. 0ka之间的一次大地震,由于关键部位年代数据不足,上述两种可能性尚无法明确。较大的探槽SLT1204揭示出包含有探槽LT1301中古地震事件在内的古地震4次,最早的古地震事件I发生于9. 9ka之前,而事件II、III和IV则发生在公元1729年~4. 8kaBP之间,复发间隔为约1. 6ka。川西理塘断裂带北段的古地震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的大地震复发具有非线性特征,不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其中全新世晚期的大地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大,表明它正处于丛集活动阶段。  相似文献   
44.
2017年11月18日在西藏米林发生了MS6.9地震,目前尚未发现地表破裂带,发震构造尚不明确.震源机制解表明该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集中在加拉白垒东北坡上一个NW走向的长约36 km、宽约8 km的狭长条带之内.余震条带的走向及长度严格受到派乡构造岩片NE边界走向及长度的控制,垂直于该条带的地震剖面清晰地揭示出一条倾向NE的低倾角逆冲断层面,结合震源机制解及GPS同震位移场的已有结果,初步推断它可能就是发震断层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上游加拉-米林河段两岸的湖相基座阶地面和山脊线在南迦巴瓦、加拉白垒脚下都发生了倾向SW的翘起变形,发震断层面构成了其上盘加拉白垒、南迦巴瓦强烈隆升区与其下盘地貌发生翘起变形的弱隆升区的分界面,推断加拉白垒峰沿着这一断层面不断地逆冲、隆升,以此来调节其两侧的不均匀挤出,而下盘近断层处的褶皱、拖曳等作用逐渐造成了阶地面、山脊线的翘起、弯曲变形.基于夷平面的区域变形分析,认为雅江缝合带作为主干断裂带从整体上控制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东构造结地区的碰撞-挤压格局.印度板块东北犄角的强烈顶撞引起了东构造结附近强烈的断块运动,嘉黎断裂带北侧的地壳显著增厚,主夷平面随之发生裂解.与此同时,由于碰撞带来的强烈挤压,派乡构造岩片、多雄拉变质穹隆沿着缝合带大拐弯内侧不均匀地挤出,南迦巴瓦、加拉白垒随之隆升.此次的米林地震仅仅是该不均匀挤出过程所引发的一次具体的事件,是派乡构造岩片内部的一条次级断层发生的一次逆冲运动造成的.此外,紧邻此次余震条带的南迦巴瓦NEE边界以及SE边界是一个潜在的地震空区,其未来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5.
A risk-targeted design spectral acceler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ismic design action for the force-based design of structures is introduced by means of two formulations. The first one called direct formulation utilizes the seismic hazard function at the site of the structure. Because the seismic action defined in the codes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a designated return period, an indirect formulation is also introduced. It incorporates a risk-targeted safety factor that can be used to define a risk-targeted reduction factor. It is shown that the proposed formulations give analogical results and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concept of the reduction of seismic forces for the for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if the objective is defined by a target collapse risk. The introduced closed-form solution for the risk-targeted reduction factor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the target collapse risk, the seismic hazard parameters, the randomness of the seismic action, and the conventional parameters (ie, the overstrength factor and the deform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ffect the seismic design forces in the case of force-based design. Howeve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s needed in order to develop appropriate models of these parameter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the proposed formulations are demonstrated by estimating the risk-targeted seismic design action for a six-storey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By verifying the collapse risk of the designed structur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isk-targeted seismic ac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a conventional force-based design, provided structure with acceptable performance when measured in terms of collapse risk.  相似文献   
46.
The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ree damping models on the inelastic seis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 with massless degrees of freedom. The models considered correspond to (a) Rayleigh damping based on current properties (tangent stiffness), (b) Rayleigh damping based on initial properties, and (c) modal dampin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me nonzero damping forces/moments at massless DOFs obtained in multistory frames for the case of Rayleigh damping with tangent stiffness may be numerical artifacts rather than a deficiency of the damping model.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significant artificial numerical oscillations in the velocities of the secondary components of MDOF structures are introduced when modal damping or mass-proportional damping is used.  相似文献   
47.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地形变前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汶川8.0级地震前GPS、应变、重力等研究结果,提出临震前震源区域可能出现变形不动点现象。地壳变形过程中的不动点现象是临震前区域应力场进入临界状态的重要标志,是地震潜在危险区域划定的重要依据。借助不动点理论,给出汶川地震前变形不动点集合的演化,结合大区域地震活动空区与远场显著形变异常分布,探讨变形不动点现象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验证了汶川地震前地壳变形的不动点现象是大区域应力场有序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8.
介绍2020年1月18日新疆伽师M S5.4和1月19日M S6.4两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精定位等资料,分析伽师M S6.4地震序列类型、序列衰减特征和余震序列各项数字地震学资料,并就该序列与历史地震序列进行对比,提出震后趋势判定意见。分析认为,该序列为前—主—余型,余震序列衰减较为迅速。  相似文献   
49.
选取乌兰浩特地震台记录到的典型天然地震事件及爆破事件,根据断裂带分布及波形记录特征,分析地震及爆破事件的震相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震波形Pn、Pg、Sn、Sg震相及Sm面波较清晰,Pg、Sg波走时差一般不大于23 s,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MS震级间的偏差一般小于0.6级;远震P、S、pP、sP震相可较清晰识别,Pm、L面波记录较明显,P、S波走时差一般不小于25 s,震级偏差一般小于0.4级,且通过震相特征及实地考察发现,爆破多为霍林郭勒区域爆破事件.  相似文献   
50.
水库地震监测是我国地震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阐述了红水河梯级水电站水库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天生桥一级、龙滩、岩滩、大化及大藤峡水库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发展,并对比分析了库区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记录,讨论了水库地震监测台网面临的升级改造及运行管理等问题,建议采用流域化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